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為今年兩會帶來了關于加快偏遠地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我國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魏后凱看來,“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全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比例均已超過99%,村村通寬帶全面實現;鄉村智慧物流設施不斷完善,農村冷鏈物流設施逐步建立。
另一方面,魏后凱表示,整體而言,這個過程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特別是在西部偏遠地區”,魏后凱說,雖然包括生鮮農產品在內的地方特色資源豐富,但由于產業基礎薄弱和財力不足,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現代化物流、智能倉儲布局較為缺失,已經成為影響西部偏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不利于共同富裕和區域協調發展。
因此,魏后凱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西部偏遠地區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以產業發展為載體,鼓勵各市場主體參與,形成多元化的協同運營機制。
具體建議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加大政府統籌和投入,優化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重點扶持,指導地方政府制定針對性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農村地區的5G及千兆互聯網的建設;推動地區水利、公路、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轉型;改善營商環境,完善數字鄉村治理體系,出臺產業和數字人才的培養舉措,為智慧農業和智能供應鏈等產業層面的發展打好數字化基礎設施。
二是發揮企業創新引領作用,鼓勵加強偏遠地區投資。通過財政補貼、稅收、人才等政策,引導和鼓勵大型企業和社會資本,加大西部偏遠地區供應鏈基礎設施如產地倉、冷鏈及大型智能供應鏈中心等的投資。鼓勵具備數字技術能力和實體運營經驗的新型實體企業推動基礎設施下沉,應用其產業數字化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技術,提升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數字化程度,提高農業供應鏈效率,助力農業數字化升級,帶動偏遠地區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在此基礎上,樹立并表彰一批標桿企業,充分發揮新型實體企業創新引領作用和增長效能。
三是培育當地數字化龍頭企業,形成良好生態。針對中小農戶小而散、標準化較差的現狀,以縣域或農產品產業帶為基礎,通過政策和市場手段,積極培育發展當地有潛力的龍頭企業,參與當地農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并對接全國性的平臺和企業,共同建設符合當地特色和資源稟賦的數字基礎設施,成為中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樞紐。推動共建共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平臺,加強數據資源的互通共享,構建大平臺大企業-地方龍頭企業-農戶的現代化、數字化農業供應鏈,推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助力共同富裕。
四是建立東西部間生鮮農產品直達快速通道。針對西部偏遠地區特色生鮮農產品豐富,但市場主要在東中部大中城市的特點,充分利用數字基礎設施和生鮮產業鏈的數字化,建立生鮮農產品從產地直達消費市場的快速通道,提高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減少在流通環節的不必要浪費,讓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支持西部偏遠地區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強生鮮農產品產地與消費市場的對接,如農超對接、農社對接、農消對接等,實現按需種植、按需配送,減少盲目生產帶來的浪費。
來源:經濟觀察網 |